天津

当前选择:天津

当前位置: 天津学大教育 > 天津资讯 > 天津

永厚陵(文化遗产)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6-30 17:31:30

非物质遗产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瑰宝,这些遗产文化需要大家去了解和保护,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得以流传,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永厚陵(文化遗产),希望大家能够多理解这些文化遗产。

在今巩县城区旧名“和儿原”的一块高地上,东南距永昭陵只有500米远近。传说,仁宋陵地选在“和儿原”很不吉利,地名犯了“忌讳”,所以继仁宗皇帝位的英宗,只在位三年,就命归黄泉。

赵曙的陵墓永厚陵。在今巩县城区旧名“和儿原”的一块高地上永厚陵,陵台残高15米,底呈正方形,每边长55米,陵前石刻尚残存16件,其中的“望柱”雕刻特别精美,它呈八棱形,每面都有精雕细琢的云龙纹,纹饰细如游丝,流动变幻,为宋陵石雕佳品。

简介

在今巩县城区旧名“和儿原”的一块高地上,东南距永昭陵只有500米远近。传说,仁宋陵地选在“和儿原”很不吉利,地名犯了“忌讳”,所以继仁宗皇帝位的英宗,只在位三年,就命归黄泉。

永厚陵是英宗赵曙的陵墓,东距仁宗陵仅五百米。英宗于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葬于此。陵墓底宽东西五十五米,南北长五十八米,高二十米。石刻造像西边二十三件,东边少一石人。

永厚陵区附葬的陵墓,有高皇后陵,它位于永厚陵陵台西北不远处,她是赵曙的皇后。她的母亲曹氏,是仁宗曹皇后的亲姊姊,所以高氏自幼养在宫中,甚为她的姨妈曹皇后钟爱。她与赵曙同岁,赵曙即位后被立为皇后。赵曙有四个儿子,都是高后所生,长子就是神宗赵顼,赵顼即位后,她被尊为皇太后,哲宗时,她被尊为太皇太后,曾垂帘听政于神、哲两朝。史书上称赞她“临政九年,朝廷清明”。

陪葬情况

1067年正月,赵曙一命呜呼,停丧七个月,于同年八月下葬永厚陵。

陪葬在永厚陵的,还有赵普、曹彬、狄青和杨延昭等。赵普是赵匡胤的首席智囊。宁皇朝的建立和制度设施的擘划、制订,都与他不可分开。其墓在今巩县北山口乡北官庄地南。狄青,汾州人,出身行伍,为北宋名将,其墓在北山口乡南山口村,地面坟冢也已不存。杨延昭即妇孺皆知的杨六郎,他曾防守北边三关(益津、瓦桥、淤口关,在今河北雄县、伯县境内)20余年,病死任所,真宗命人护丧回朝安葬,其墓在今巩县城制药厂院内。今天墓前还留有石刻雕像数件。

皇后

哲宗时,她被尊为太皇太后,曾垂帘听政于神、哲两朝。史书上称赞她“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其实,她是政治上的保守派,极力反对王安石新法,是反变法派的又一个强有力后台,被司马光等人称颂为“女中尧舜”。她死于元佑八年,活了62岁。史书记载,修建高后陵墓工程非常浩大,从全国范围内调集工匠、夫役。工期紧迫,督工严厉,昼夜不停,大小石材都是从数十里之外的万安山(今少室山之西牛山)等处采来。许多陵上设施和用物都从京城开封采办。时在十月,又逢大雪,天寒地冻,饥、寒而死的民工随处可见,前后用工16万多个方才建成。可见高高的皇陵,不知是用多少人的血和泪凝聚而成。

出土文物

在永厚陵北500米处(今面粉厂院内),有赵曙儿子吴王颢的墓葬,经发掘,该墓出土了不少宋代瓷片,其中有一块贴金花瓷碗片,碗片为白色,属定窑一系的名瓷,所贴金花完好无损,虽然埋藏了近千年,仍然金光灿灿。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入窑烧造,永不复脱”。此种瓷碗,罕有传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片,但所贴金花已严重损坏。永厚陵吴王墓所出这一片瓷片,堪称国内珍品。

位置构造

1956年河南省对巩县宋陵进行了调查登记;1959年以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南京工学院、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又多次派人调查;1984~1985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了永熙陵□葬的李后陵。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局8陵布局基本一致,陵墓的兆域包括帝陵、下宫以及后陵和其他墓葬。帝陵坐北向南,由南向北为鹊台、乳台、神道列石;神道北即上宫;上宫四周夯筑方形神墙,周长近千米,四面正中辟有神门,神墙四隅筑有阙台(角阙);上宫正中为底边周长200余米的覆斗形陵台,台下为地宫。后陵在帝陵西北,布局和建筑与帝陵相似,只是形制较小,石刻较少。下宫为日常奉飨的地方,在上宫的北面或西北隅,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石刻 陵区内石刻很多,总数约在千件以上。帝陵神道两旁石刻一般有23对,由南向北为望柱1对、驯象人1对、 瑞禽1对、 角端1对、 仗马1对、控马官4对、虎2对、羊2对、客使3对、武将2对、文臣2对、门狮1对、武士1对。上宫四周其他神门外亦有门狮1对,门内有宫人 1 对。一些下宫的门外亦有门狮1对。后陵的石刻数量较少。宋陵石刻摆脱了传统的神秘色彩,着重反映了当时的世俗生活风貌,具有形神兼备的高超艺术造诣。

墓主平生

赵曙(1032—1067),原名宗实。父赵允浪,祖父赵元份。元份系真宗皇帝的亲弟,所以赵曙于仁宗为从侄。仁宗有三子均早死,因此赵曙自4岁时起,即抱养宫中。1062年立为太子,时年31岁。次年继位,36岁时病死,在位4年(1063—1067),年号:治平。

赵曙为人,言语不多,平时常“慎静恭默”,静坐无语。私生活也比较检点,历史上说他“内无嫔御”。对于侍从人等也从不滥赏横赐,以致有些跟随他多年的旧人也“贫不能办仪物”。他的家教也颇严格,以前,公主们下嫁,对公婆从不行礼,他约束他的女儿们,要恭敬公婆“不得以富贵骄人”。从这些细事上大略可知道这位皇帝做事为人的一斑了。他也颇有心于政事的刷新。仁宋时,著名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曾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建议进行政治改革,引起朝廷上很大的反响,但仁宋赵祯并没有采纳,王的抱负不能实现,就辞官回金陵家居。赵曙即位不久,即派专使前往金陵要王安石“趣如赴阙,至于再三”,准备重用。只是他身体孱弱,政治上虽有理想却难以实现,他即位进正值30岁盛年,却疾病缠身。1063年他32岁,四月初一他继皇位,初四日他就重病卧床,不能处理政务,只得由皇太后曹氏(仁宋慈圣光献皇后)垂帘听政,直到第二年五月才还政,1066年又病倒,虽经多方调治,但病却一天重似一天。至十二月,眼看不起,于是召大臣张方平等入见,商量立太子之事(宋制“建储”需与大臣议定),张赶忙至寝宫,这时英宋头戴白角冠,身着黄色便服,斜靠在小几上,喘息着对张说:“久不见学士了,我病中时有想念。”说罢,脸上露出一丝凄惨的笑容,喘息了一阵,又见他嘴唇歙动,象是在喃喃说话,却细弱得不能辨清。

修建历史

出知沧、瀛二州,迁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河决商胡而北,议者欲复之。役将兴,贽言:“北流既安定,骤更之,未必能成功。不若开魏金堤使分注故道,支为两河,或可纾水患。”诏遣使相视,如其策,才役三千人,几月而毕。入判都水监,权开封府,政简而治。知河南府,建永厚陵,费省而不扰,神宗称之。还知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知徐州,以吏部侍郎致仕。

贽性行淑均,平居自奉至约,推所得禄赐买田赡族党,赖以活者殆百数。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年八十五,卒。楚建中,字正叔,洛阳人。第进士,知荣河县。民苦盐税不平,建中约田多寡以为轻重。主管鄜延经略机宜文字。夏人来正土疆,往莅其事。众暴至,两骑傅矢引满向之,建中披腹使射,曰:“吾不惮死。”骑即去,众服其量。元昊归款,建中白府请筑安定、黑水八堡以控东道,夏人果来,闻有备,不敢入。累迁提点京东刑狱、盐铁判官。昭陵建,命裁定调度,省数十万计。历夔路、淮南、京西转运使,进度支副使。

神宗用事西鄙,以建中尝为边臣所荐,召欲用之,言不合旨,出知沧州。久之,为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知庆州、江宁、成德军,以正议大夫致仕。元祐初,文彦博荐为户部侍郎,不拜。卒,年八十一。

入葬仪式

英宗葬永厚陵。英宗梓宫至永厚陵,馆于席屋。从韩公下视,宫有正殿,置龙盾,后置御座;影殿置御容,东幄卧神帛,后置御衣数事。斋殿旁皆守陵宫人所居。其东有浣濯院,有南厨。厨南,陵使廨舍,殿西,副使廨舍。都知石全育为陵使。灵驾至,仪仗转趣园西殿中,仪仗前导御容大升舆、御龙盾、御前殿车辂各就幕屋。方相、仪椁、漆梓宫等置于茔外,各有方位,司天监处之。兵士各执仪仗,分屯巩县、偃师,承安命使臣董之。

陵北有枯河,河北原合抱三陵,在青龙山下。其西白虎涧。青龙山西即太室也。少室西,俗谓之冠子山。陵前阔角,谓之鹊台门,侧台曰乳台。陵台三层,高五十三尺。上宫方百五十步,卷四重,共高八尺,厌木者二重,石椁高一丈。其凿长一丈二尺,深阔七尺,盖条石各长一丈、阔二尺,十四板。皇堂方三丈,深二丈三尺;麓巷长八十三尺,深阔一丈八尺。自平地至深六十三尺,隧道长四百七十尺,石人物六十事。韩公曰:“力士所得直及赐予,人不过七缗而已。”癸酉黎明,设遣奠于幄殿,有牲牢、祝文,余皆如朝临礼。

昌王及五使皆吉服、金带,导龙盾,降隧道,抵木阶。梓宫升石椁西首,御夷床,下不及地尺而止。巳时一刻,乃下。置珠网花结于上,布方木及盖条石,及设御座于盖下,前置时果及五十味食,别置五星、十二辰及祖思、祖明尊位于四壁,又设衣冠、剑佩、笔砚、弧矢、甲胄凡平生玩好之物,又设缯帛、缗钱,然后设册宝。乃然漆灯,闭柏门,置逍遥于麓巷,阖石门,缺其阈之中央,留人于内,耆掂毕,铺匐而出,锁其门,投钥于内。司徒复土九锸,立石柱于中央,萦以铁索。乃以都护排防,累石以塞门,实隧以土。五使乃易凶服,设掩皇堂祭于隧外,哭,又于陵哭。人易吉服、黑带,俟浴虞主毕,奏请降舆,升辂,即下宫。又奏进发,五使前步导至下宫,奏降辂,升舆,设第一虞哭。乙酉未明,百官序立集英殿下,上自东南来,登殿,哭奠,拜,降就幄,宗正卿告迁酌献毕,虞主乘腰舆出两府,前导。上步从,至宣德门,乘玉辂,上北面再拜,辞。

是日早,太祝浴栗主于庙门西幄,王禹玉题之,辂及庙门,百官拜迎于门外,虞主御腰舆,入就幄。辰时,百官又立于殿庭,内臣以腰舆迎栗主,置于中庭之褥子,又于褥西北面俯伏兴,称英宗宪文宪武宣孝皇帝,庙。内臣奉主于腰舆,升自阼阶,诣真宗室,坐于东壁下。少顷,诣本席褥位,公卿以下行礼奏乐,如时享之仪。毕,以腰舆奉桑主,埋于席北,百官入慰。乙酉,英宗于太庙。太宗诏“天下前后诏敕,并听于敕书楼著以籍,受代日交相付,仍于印纸历及南曹历内批书。”

永厚陵(文化遗产)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去了解,更多的文化遗产介绍请登录学大教育网查阅。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