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自然界拥有很多生物,大家平时要多了解这些生物,这样不但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还对大家学好生物这一科目有所帮助,为此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东北小鲵》百科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东北小鲵(学名:Hynobius leechii),是小鲵科、小鲵属动物。东北小鲵头扁平椭圆形,尾侧扁,末端钝圆,眼大,不甚突出,体背呈暗灰包或灰褐色,体腹面浅灰褐色或污白色。
东北小鲵一般营陆地生活(繁殖期除外),昼伏夜出,有冬眠习性,捕食多种昆虫的成虫和幼虫,繁殖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主要生活在海拔200-300m的丘陵山地,分布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
东北小鲵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东北小鲵形态特征
东北小鲵全长一般为85-142mm;头扁平椭圆形;体背腹略扁,尾侧扁,末端钝圆;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圆钝,无唇褶,鼻孔近吻端;眼大,不甚突出,侧位;鼻间距大于眼间距;眼后角至颈侧有一细沟,其下方隆起成明显的颈褶;上下颌缘有排列整齐的细齿;犁骨齿列后端达眼球中部,呈“U”形;舌长椭圆形,粘着口腔底部,周缘游离。
东北小鲵体侧有肋沟11-13条;尾短于头体长;尾背鳍褶明显;后肢略较前肢粗壮。指4个,指长顺序为2、3、4、1;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指、趾扁平,末端圆钝无爪,内侧掌、感突显著。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间相距1个肋沟;肛门纵裂,肛周隆起。体呈暗灰包或灰褐色,皮肤光滑。富有腺体。头及体侧色较淡,密布有较均匀的黑色斑点;尾前部斑点细密,向后逐渐变黑;体腹面浅灰褐色或污白色,有不明显的细密花斑。
雄鲵肛裂呈“Y”形,前端有一向后的突起;雌鲵肛裂成纵缝状。幼鲵头部较大,吻圆钝,有唇褶。外鳃3对;平衡枝约2mm;尾背鳍褶和腹鳍褶明显。随幼体的不断长大,背鳍褶逐渐萎缩。幼体体色较浅。卵鞘袋成对。卵产出后卵胶袋吸水膨胀呈网柱状,长80-250mm,中段直径9-20mm,每条袋内有卵25-75粒。每只雌体产卵总数为55-100粒。卵黑褐色,圆球形,卵径3-4mm,卵鞘袋半透明,具韧性,表面粗糙,环沟较深、多皱纹。
东北小鲵栖息环境
东北小鲵生活在海拔200-300m的丘陵山地,主要选择陆地上阴暗潮湿的石缝、土穴、水洼地边的枯枝落叶下作为栖息位点。
东北小鲵生活习性
东北小鲵非繁殖期时营陆地生活,昼伏夜出、雨天也外出活动,常在流溪两岸山坡的枯枝落叶层、乱石、倒木下或草丛中活动和觅食;6-8月的活动范围较大,可扩展到山坡草丛或农田内。9月开始逐渐向越冬地迁徙,10月初入蛰。越冬一般在向阳背风而潮湿地带的枯枝落叶层较厚的树根下、松软土壤中、乱石堆里、草垛下。翌年3月末4月初出蛰。
东北小鲵成体捕食多种昆虫的成虫和幼虫,如蛾类、黏虫、蛆以及虾类、蛞蝓等,其中有些种类属有害动物。
东北小鲵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
中国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
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了《东北小鲵》百科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了解更多大自然的生物,学大教育网拥有各类百科知识点,欢迎大家查阅浏览,从而增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