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当前选择:天津

当前位置: 天津学大教育 > 天津资讯 > 天津

一副妙联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11-23 13:21:55

我们学习了很多语文相关的知识,但是现在如果出一个上联在我们面前要我们对出下联可能对很多的同学都是一个特大的难题。所以我们就会很佩服古时候的人为什么那么的厉害。大家可以阅览下面一副妙联是怎样炼成的的相关文章。

在一个语文群里,常常有关于对联的讨论。下午,一位叫辽宁王中原的网友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汉藏蒙维,百族和睦;

骅骝骐骥,万马奔腾。

我的眼前一亮。这是一副很不错的对联,从内容上讲,马年将至,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积极进取,奋发向前,意义积极向上。从形式上看,“汉藏蒙维”对“骅骝骐骥”,四个民族对四种马类,“百族”对“万马”,“和睦”对“奔腾”,结构也还算对仗工整。

但是,在欣赏此联中,我又把赏析点聚焦在下联,我一眼看出了下联的独特之处:“骅骝骐骥,万马奔腾”,“骅骝骐骥”四个字均为“马”字旁,“万马奔腾”中第二字就是“马”字。于是,我随即在群里贴出这么一句话:

“汉藏蒙维,百族和睦;骅骝骐骥,万马奔腾。”此联确实不错,但是,如果上联也像下联一样,前半句的偏旁一致,且偏旁与后半句的第二字一致,那真是绝妙绝伦了。

一位叫江苏周立宇的网友马上回帖:“大家不妙一试。”

江苏陈慕网友说:“不过我们只有56个民族。而且民族问题比较敏感。”

我理解陈慕网友的意思,他也许是说,对联中“百族”不妥。我的理解是我国有56个民族,这本身就是比较多的,对联中说“百族”,也是表示多民族的意思,也并非确指,就像我们常说“万马奔腾”也并非就是指“一万匹马”,“千人一面”就是确指“一千个人”,况且,我们也常有“百族兴旺”一说嘛。于是,我与陈慕老师交流了我的意思。

终于有对此联的修改贴出了。南通杨玉栋老师贴出一联:

魑魅魍魉,群鬼闹心;

骅骝骐骥,万马奔腾。

随即,杨老师又补充说:“不对,末字没弄仄声,要改。”

看了此联,我立马觉得不妥。虽说此联实现了“前半句的偏旁一致,且偏旁与后半句的第二字一致”,但是,却存在了另外的问题,主要不是因为平仄不当而不妥,而是上下联如此取反义而对,觉得很不和谐。再说上下联的下半句“群鬼闹心”与“万马奔腾”也很不工,不及原联。

过了一会,江苏周立宇贴出一联,让我立马点赞:

鲤鲫鲵鲟,群鱼贺岁;

骅骝骐骥,万马奔腾。

还没等我跟帖表扬,周老师自己马上改了一下:

鲤鲫鲵鲟,群鱼摆尾;

骅骝骐骥,万马奔腾。

他将“贺岁”改为“摆尾”。也许是为了对应“奔腾”吧。“奔腾”是“万马”自身的行为,“摆尾”也是“群鱼”的行为,要是“贺岁”的话,显然是衍伸了一层。此联,意义相关,均取积极义,且合“前半句的偏旁一致,且偏旁与后半句的第二字一致”的要求。我马上贴出两个字:“漂亮!”

但是,再琢磨此联,我觉得还需细细推敲。于是,我贴出下面的提示:

摆尾;

奔腾。

群鱼;

万马。

一会儿,江苏周立宇回复:

鲤鲫鲵鲟,千鱼游弋;

骅骝骐骥,万马奔腾。

不过,“群鱼”与“万马”同属偏正,是不是也可以呢?

回复:

更加漂亮。点赞!

虽然“群鱼”与“万马”同属偏正,但是直观上“鱼”字前还是用量词为妙。

但是,“千鱼”一说,似乎有生造词语之感。

周老师真是思维敏捷,马上又出一联:

铜铝银铂,千金闪烁。

骅骝骐骥,万马奔腾。

欣喜。我在电脑前拍案:

以为妙绝!!!

且加了三个感叹号。

江苏陈慕终于又发言了:

桃李杏梨,百花争艳。

骅骝骐骥,万马奔腾。

此时,我也是有点兴奋感。回复:

一则很好的语文“微课程”

周立宇发帖说“刘老师点评陈老师一下。”

这次,我没有直接点评,而是把这句话重新发了一次:

如果上联也像下联一样,前半句的偏旁一致,且偏旁与后半句的第二字一致,那真是绝妙绝伦了。

杨玉栋说话了:

“难以完全对得工的。”

我说:

先要“入帖”,然后在“出帖”,这样才会出神入化。

周老师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他又得一联:

悟悔惆怅,一心忐忑;

骅骝骐骥,万马奔腾。

南通杨玉栋马上说:“这个好!”

江苏周立宇便幽了杨老师一默:“这个不吓人!”我知道周老师的意思是说,杨老师前面出过一副叫“魑魅魍魉,群鬼闹心”,是鬼故事,吓人的。讨论对话中是要插入这样的幽默的。

接下来,周老师自我反思说:“感觉此联意境上有点相左。”

杨老师马上回复:

对联要有内涵,不相左,加个后缀就好了。这样一加就有感觉了:

悔悟惆怅,一心忐忑辞旧岁;

骅骝骐骥,万马奔腾望未来。

这是不是表达哥们内心心情呀?

江苏周立宇:

好!継续哎。这样好不好呢?

悟悔恍惚,一心忐忑;骅骝骐骥,万马奔腾。

不行,“恍惚”没情调。

周老师自己否定了自己。这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了。

一阵精彩的讨论终于渐趋尾声。我们正要结束,这副对联的原作者辽宁王老师来了,他给出了如下一个对联:

嵩岱岐嶷,千山耸峙;(静)

骅骝骐骥,万马奔腾。(动)

“千山”两解,一为众山,一为山名,在辽宁。

上联六“山”,下联六“马”。

我们连忙献花,点赞!王老师不愧是撰联高手。

一副妙联就这样炼成了。

我忽然觉得,这次QQ群里关于一副对联的琢磨过程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很有借鉴意义。我觉得,语文课堂就应该如此才是。

要写一首诗容易,要写一首好诗就不容易了。同样的要写一幅好的对联也是不容易的,一副妙联是怎样炼成的?同学们可以看看上面的内容。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