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这些文化需要我们要了解和保护,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得以流传,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地灯秧歌(文化遗产),希望大家能够多理解这些文化遗产。
流行于汾西县勍香镇、对竹镇及佃坪乡一带的地灯秧歌,原名古(鼓)秧歌,是年节时走门串户恭贺新喜的一种歌舞形式。在清朝道光年间,秧歌与“地灯”活动逐渐结合,遂称地灯秧歌。节日夜晚点燃油灯,秧歌队先在地灯阵前空地上表演,然后带领人们进阵游转,意为走掉百病,祝来年万事如意。
365平方米,365盏灯
地灯,是节日期间人们在空地上栽埋的一根高杆,悬挂龙凤彩旗,再以此为中心,将360根绑着油灯盏的高粱秆或木棍,按照纵、横各19行,行间2.5尺的距离,插到地下,地面露出3尺,然后拴上横杆,便形成了阵图,名为九如意、九曲黄河迷魂阵或九曲十八弯地灯。大门右侧为入口,左侧为出口。
节日夜晚点燃油灯,秧歌队先在地灯阵前空地上表演,然后带领人们进阵游转,意为走掉百病,来年万事如意。
这便是地灯秧歌,旧时称古秧歌,历史悠久,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社火,系年节时走门串户恭贺新喜的一种歌舞形式,清道光年间与“地灯”活动逐渐结合,遂称地灯秧歌,主要在夜间表演,流行于汾西县勍香镇、对竹镇及佃坪乡一带,每年添仓节左右(正月十九至正月二十一)举行。
表演队伍由11人组成,主演者7人。其中一人扮“秧歌头”(亦称“伞头”),一人扮“卖弦老汉”,一人扮“卖菜婆婆”,一人扮“腰鼓手”,两人扮“媳妇”,一人扮跟秧歌的“小女子”,另四人为乐队。
新中国成立前,卖菜婆婆、两位媳妇和小女子都由男性扮演。解放后,媳妇、小女子一般都换成女的来扮演了。另外四人则击乐伴奏,其中一人击锣,一人击鼓,两人击钹。
“地灯”亦称“九如意”或“九曲黄河阵”。“地灯秧歌”是流行在临汾市汾西县勍香镇和对竹镇一带,并依托于民间祭祀和祈福活动及摆“地灯”而进行的一种集民间信俗、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于一体的民间社火节目和民间表演艺术。
地灯秧歌在每年添仓节左右举行,也就是正月十九至正月二十一。表演场地一般为365平方米,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彩色纸罩做成365盏彩灯,用1.5米长木棍(365根),在365平方米的场地上按九曲十八弯的队形用麻绳绕连成甬道,在大门右侧为入口,左侧为出口,地灯中央埋数十米高杆,悬挂龙凤彩旗,地灯的四个角则同样有四个低于中央旗杆的飞虎旗。
说书人请神开场
摆地灯的第一天开始就要请天上神、地上神等近百位神灵。这些神灵要写在牌位上,用一张大红纸按大小级别写好,在地灯场设一神坛,由请来的瞎子说书。开场一一请来各路神灵,并在三个晚上串灯时,说书先生要给神灵们说书达数小时,在正月二十二那天收拾地灯等器材时,必先由说书先生把请来的神仙一一送走后方可进行。
“地灯秧歌”表演队伍一共由十一人组成,主要表演者有七人,其中一人扮“举伞人”,亦称“秧歌头”,头戴黑色瓜皮帽,上衣为灰色长大褂,裤子为黑色中式裤,裤腰为白色,穿时将裤腰在腹前交叉叠折系上裤带,扎上腿带。
另外,一人扮“卖弦老汉”,一人扮“卖菜婆婆”,一人扮“腰鼓手”,两人扮“媳妇”,一人扮“小女子”,亦称“跟秧歌的”。
解放前,卖菜婆婆和两位媳妇以及小女子都是由男的扮演。解放后,卖菜婆婆一般还是男的扮演,两位媳妇和小女子一般都换成女的扮演了。除此外,还有四人要击乐伴奏,其中一人击锣,一人击鼓,两人击钹。
演员即兴演唱
“地灯秧歌”的表演程序大致分为:打场子、走场说唱、顶四门、拉花等几个步骤。
在地灯广场表演时,举伞人率领全体演员及伴奏者走大圈打开场子,然后由伞者开头轮流走进圈中进行说唱表演。说唱的内容无所不包,多是说古论今,演说四季花草日月,恭贺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一般都为即兴演唱。演唱男女一般都由见多识广、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口才伶俐的人来扮演。其他人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领唱、说唱、二人对唱、三人对唱等。
唯有“小女子”因年小怕羞,不单独进圈表演。“小女子”上身为内穿绿色大襟袄,外套粉红色坎肩,下身穿绿色中式裤或花花中式裤,鞋为金黄色绣花鞋,或软底便鞋,一块长约六尺的黑纱蒙在头上,然后将黑纱两头合扎成长辫子形状垂于肩前,额前纱布上缀上用染黑的麻丝制成的留海,头上插几朵花。
挨门逐户进村表演
说唱表演完后,就由腰鼓手和两个媳妇表演“顶四门”,这是“地灯秧歌”中精彩的舞蹈表演。鼓手头舞“软帽”,手击腰鼓表演各种高难技巧动作,如“转帽”、“低头吐帽”、“左右摆帽”、“下叉转帽击鼓”、“吐帽上掏腿”、“吐帽三掏腿”。两位媳妇敲着小勾锣围着鼓手急步欢跑。接着三人分别在场子的四个角表演四次相同动作组合,即称为“顶四门”。
最后三人表演“拉花”,就是三人交叉各走各的8字路线,三人所走的路线形成一个六瓣花的图案。“拉花”结束后,仍由举伞人率领大家绕场一周退场,结束秧歌表演。接着秧歌队从“地灯”的入口进去,村民们兴高采烈依次跟随他们开始游“地灯”。
游完“地灯”后,秧歌队还要进村挨门逐户地进行表演。这种走村串户表演一般是每到一家先由鼓手和两个媳妇表演“顶四门”和“拉花”,最后由举伞人根据这家的情况自编演唱一阵,内容也都是恭维、赞扬、庆贺之类,秧歌队每到一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各村只在正月十九至二十一这三天组织演出“地灯秧歌”,参加者多为老年人,年轻人参与者少,并且演出形式趋于简单化,近几年由于资金不足,摆地灯活动和“地灯秧歌”的表演一度停滞。
地灯秧歌(文化遗产)是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的,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大家去了解,更多的文化遗产介绍请登录学大教育网查阅。